8月26日,郑州博物馆■◆“数字郑博”智慧博物馆案例荣获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智化专题展区最佳数字展示案例。今年6月8日,国家文物局公布2023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推介案例名单,郑州博物馆申报的“以新质生产力提升管理效能推动智慧博物馆实现新跨越◆★★★◆■”项目成功入选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
在郑州博物馆的《红楼梦》数字艺术展厅,数字交互装置和沉浸式光影则构建出了一个★■◆★◆■“真亦假时假亦真”的书中世界◆◆■■◆。沉浸式的光影空间加上原创叙事音乐,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感官冲击★◆◆★■。置身其中◆■■◆◆★,落在脸上的斑驳光影被定格成照片中的瞬间,留下视听共鸣的情感余韵。场馆负责人介绍,自开展以来,有不少游客选择身着汉服,前来打卡留念★★。
随着科技不断赋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携手数字科技,在裸眼3D■◆、AI交互技术、VR虚拟技术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下,不仅让游客在方寸之间一眼◆■■■★◆“邂逅■★★◆”万年,还能通过大数据构建“智慧大脑”■◆★,实现场馆的智能化管理。
“博物馆智慧管理的建设,不仅是根据业务需求来定义平台系统的建设内容◆■◆★★★,还根据智慧化的效重新整合业务资源。★■★”郭春媛表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创新文物保护机制,重构管理系统,郑州博物馆正对传统博物馆智慧化发展之路不断进行积极探索。(刘鹏 李颖)
◆■◆★★★“很奇妙的体验◆■■★★,只需要戴上一副AR眼镜,就可以‘邂逅’50万年前的史前巨兽纳玛象。”一位大学生游客薛露露受访时介绍■■★■,通过AR眼镜置身于远古世界,她不仅对中原古象的庞大身躯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到了远古时期郑州一带的生态环境,因此对场馆中展出的化石展品感触更深。
事实上,郑州博物馆的智慧化建设同其他博物馆一样起步于展览中各种数字技术的展示■■■★◆◆、线上传播等应用场景,但该馆并没有止步于此。
8月28日◆■■★◆,记者走进河南省郑州博物馆探访发现★◆★★,在这里,只需要一部手机,通过扫码便可在“AI讲解员”的带领下畅游场馆◆★■◆◆★。在语音解说带领下■■★★◆■,记者来到“中原象踪”场馆★◆■,这里有多位游客正戴着智能AR导览眼镜,站在场馆标记的点位处驻足观赏。
2018年起,郑州博物馆谋划场馆整体智慧化建设,提出郑州博物馆数字化创新的战略目标,围绕★★“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以智慧化手段重塑博物馆中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关系■◆■,从底层搭建起智慧博物馆建设架构◆■■★■■。
步入郑州博物馆,游客最需要的是清晰的路线。郑州博物馆在开设了场馆数字地图导览,游客设置游览的起点和终点◆■■★,数字地图会自动规划线路◆★。找到卫生间■■◆★◆■、开水间也更加便捷。
一位使用了郑州博物馆地图导览功能的游客说◆■★★◆:“这个场馆太大了,我还担心在里面会迷路■◆◆,没想到手机上就可以导航,找个展厅◆★★■、卫生间◆◆■◆■、开水间什么的十分方便■◆。”
■★★◆■◆“郑州博物馆智慧化建设不仅带给观众无感知的便捷体验,还推动博物馆在公众服务◆★、藏品保护、场馆管理能力与水平的整体提升。”郑州博物馆副馆长郭春媛介绍,场馆根据预约系统、场馆地图导览系统、客流监测系统汇集各种信息■★◆◆★■,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分析出观众对场馆服务的各种反馈■★,并据此完善服务内容,提供多样化服务。
同时,在加强对藏品预防性保护、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方面,郑州博物馆则对200件馆藏文物进行了三维扫描★■◆■◆★,不仅为文物修复方案编制提供依据,还在活化利用文物的同时,减少了对文物的损害,实现了对文物的有效保护。
图为佩戴AR眼镜的游客在★◆◆■★■“中原象踪◆■■”展区参观■■。李颖 摄
“为实现场馆的高效运营,我们的智慧化项目团队用5年时间,将14个分散孤立的子系统整合到郑州博物馆数字孪生平台。◆■”郭春媛介绍,通过这个平台■◆,场馆楼宇控制、动环系统、多媒体集控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的数据被汇集到一起,并实时更新◆■◆,任何地方发生问题都清晰可见。